细数起来,北海楼盘品牌还真不少:
国内的有:中信国安、恒大、融创、碧桂园、阳光城、雅居乐、新城(吾悦)、东投、金地、山湖海、云星、兆信、金石、新鸥鹏、新绎。
广西的有:荣和、彰泰、嘉和、北投、交投。
本地的有:桐洋、天赐、大都、同和、创基、天宁、中安、逢时、华杰。
但尴尬的是,这些品牌爆雷的爆雷、消失的消失,剩下的光环也在褪色中。
北海楼市,现在已经没有带头大哥了。
中信国安北海第一城曾经是北海楼盘天花板的存在。它规划总用地444.39公顷(6665.85亩),其中住宅用地150.4公顷(2256亩)、商业用地68.72公顷(1030.8亩)。别人是建房,它真的是在造城。
但2019年中信国安陷入了资金危机,北海第一城项目被一分为三:雅居乐金海湾拿了其中的1080亩土地、万顺翡丽湾取走了450亩。中信国安这个牌子也被渐渐淡化。
恒大已经名声扫地。它的爆雷把恒大御景湾、恒大雅苑、恒大名都、恒大御景半岛、恒大海上帝景统统拉低了市场印象。
融创在北海从不拿地,只拿自家牌子合作开发。这种试图取巧的做法让它在北海接连溃败,融创北海中心、融创海映兰屿已经没有“融创”的名头;融创海映长滩变成了“钻石海湾”、融创海映天樾刚搭了售楼中心的框架就没了下文。
碧桂园也未能坚持到底,上个月“交投碧桂园海上星辰”变成了“交投海上星辰”。回顾碧桂园进入北海的这几年,它在楼市火热时明显拉涨、在楼市转冷时快速走低,房地产大佬的市场领军风范着实一般。
疫情三年,阳光城悦江海价格近乎腰斩,大牌的光环已经被撕下。
吾悦华府一期开价过万,三期跌到精装改毛坯,业主挂出的抗议横幅让它的品牌光环褪得更快。
荣和恰好相反,它在疫情三年间懒得降价,结果被市场晾在一边。曾经雄心勃勃的广西地产一哥的彰泰,两次股权变化之后明显低调。
国内大佬如此,本地大牌也难逃沉沦。逢时、华杰、同和等等早已见不到新的项目;天赐高高在上似乎嫌弃人间烟火,桐洋系列的只建不卖让人相当困惑。
其余的楼盘品牌,正在渐渐普通化。譬如雅居乐金海湾,可曾有楼市名牌的感觉?嘉和冠山海,还没从土地用途变更事件中缓过气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23年的北海楼市,没有房产大佬,也没有名牌楼盘。
换句话说,这是有淘宝,没有天猫。
没有大佬的北海楼市,2023年会发生什么变化?
可能一:价格大混战。
北海楼盘现在可以简单分为三类:
1、房子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可以慢慢卖也可以放高一点价格卖。
2、有的楼盘可能觉得疫情三年会积攒了许多购买力(或者认为2023年会大量增加外地买房人),因此可以把价格调高一些。
3、不大看好市场的楼盘感到老百姓荷包捏得越来越紧,于是低价走为上。
从规模来看,想涨价的比例较高。但有三个因素难以忽视:
a. 好多在售楼盘已经交房了。楼盘一交房,弱点毛病就会暴露并容易被放大,住户们的居住感受会让开发商不敢轻言涨价。
b. 二手房汹涌的挂牌量以及不断下滑的报价,也会倒逼周边的楼盘谨慎考虑。尤其分期开发、前期已经办证的楼盘,二手房的低报价让一手房有口难言。
c. 无论是涨是跌,楼盘都要申请调整指导价格。因为北海仍在执行“低于指导价格的90%不允许网签”。但偶尔调整还行,频频想调整没门(现行规定是半年才允许调整一次)。这个操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于是,2023年开发商对于价格调整仍然是难以把控。降得太低或者涨得太多,会混乱交织在一起。
可能二:楼盘个性化
2023年的市场竞争会倒逼楼盘自行调整,突出个性化,就是让自己和其它楼盘有明显不同样的地方。比如小区环境有特色、比如楼盘定位有针对。
北海很多楼盘都想通吃,既想吸引外地人,又想拉住本地人。既想满足结婚的,又想符合养老的。其实,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顺得哥情失嫂意,上帝不会让你处处都受欢迎。2023年北海以小盘居多,盯死一两个卖点就足矣。海边的项目,自然是风景片;名校隔壁的楼盘,肯定要成为教育专家。
在缺乏价格优势的情形下,个性鲜明也是杀出重围的一个快速手段。
可能三:做黑马、当大佬。
趁上一批大佬都被扫下来了,争取自己冒出头。虽然有难度,但是有机会。
中途调整包装还有机会吗?
有。北海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兆信禧悦湾。它开初的设计很繁琐,定位于“轻奢公馆”让人发懵,结果外地人嫌它不在海边吹嘘过头,本地人直接就认定不是自己的菜。
好不容易熬到一期建成交房了,开发商直接推翻了原先的设计,改用简洁时尚风格。另外,销售目标直接锁定越冬候鸟人群,大力建设“社区老年大学”,努力打造相应的服务氛围。
这个变动,效果明显。
当然,它的转变也遇上好运气(2017、2018年楼市火爆)。但反过来说,如果它继续按原先方案建房子,那个位置能卖出一万多的价钱?
不过,如果房子卖完之后社区老年大学消失了,禧悦湾的二手房估计要被卡住了。
所以,面对2023年北海楼盘的个性调整,买房人需要认真掂量掂量:房子卖完之后,接替开发商的物业,能继续提供这些服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