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海遇上了一场非常明显的回南天。很多小视频拍得很清楚:地板在冒水、墙壁在滴水。被子湿乎乎、衣服晾不干。
估计好多人对北海萌生退意了。
这个完全理解。不说外地人,本地人对回南天也是深恶痛绝。假如有个讨厌天气排行榜,回南天估计要排第一。
1
但不来北海就能躲过回南天?
不可能。因为回南天不是北海的独享,南方所有沿海城市都在它的肆虐范围内。即使距大海3、4百公里的内陆城市,同样也逃不过它的侵袭。
不过,北海的回南天确实是更容易明显一些——没辙,它三面都是海,横竖都躲不开。
但也正因为三面临海,北海的空气交换率特别的高。这个特征在充分保证城市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让回南天来得猛但去得更快。
因而相比其它城市,北海的回南天反而是最容易对付的:只要及时关闭门窗并对室内抽湿,无缝可钻之下回南天就只能绕道走了。
怎么抽湿?空调都有抽湿功能。或者,一个房间配台几百元的家用抽湿机,也能解决问题。
现在的南方城市,对回南天都如临大敌一般,早早就会有天气预报、早早就会有自媒体介绍应对办法。平时稍加留意,回南天都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但如果是初到北海且租住民宿民房,如果房东不及时认真细心提醒,房客在回南天大开窗户是很常见的操作——结果,房间真要湿漉漉了。
2
除了回南天,北海的第二个不爽是大风。没写错——是大风,不是台风。
台风是灾难天气,官方民间都不敢怠慢,越重视就越不会出问题。再加上台风几乎都在夏季,外地越冬人群都离开了北海,很难有机会体会。
大风就不同了。
海边的城市,刮风的时候都容易加大风力。尤其是近海的房子,更容易直面大风。
结果会是什么?
楼层高一些,风中的日子就会呜呜作响。如果门窗缝隙堵得不够严实,风撞击的尖锐啸叫会让人头皮发麻。
直接解决方案是门窗修补,把门窗按艺术品那般重视。终极解决方案,是谨慎选择高楼层。
3
北海的第三个不如意,是公共交通。
症状是要么没有公交线路,要么半天才来一辆公交汽车。
这个问题无解。因为住半年空半年,公交车辆不可能忙半年歇半年、公交司机更不可能上工半年失业半年。北海如此,其它城市也同样。
不仅是公交,“住半年空半年”这几个字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一连串。例如商场超市农贸市场、例如家居生活服务。在商言商,薄利的一日三餐谁都没办法做半年休半年。
解决方案是分散融入本地居民生活圈,避免“候鸟小区”的单独出现。但这个避免不了,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买房,扎堆是本能。
所以公交的不便、生活的不便,要么自力更生自己解决,要么只能耐心等到小区“常住率”可以支持生活便利。
4
北海的第四个不如意,是本地人排外。
这个不容易评估。
北海三面临海。浩瀚的大海是会放宽人的胸怀的。如果不相信,没事到海边走一走,闷气会消许多。
北海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北岸的廉州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航线之一,1984年北海是国内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北海人原来不吃辣,但后来被影响到酷暑时节吃火锅。
北海人不喜欢面食,但现在到处都是各地风味小吃店。
从这些角度,排外在北海应该不常见。
但大海也会狂暴的。骨子里面的海洋烙印让海边人在平和之外,也会带有脾气。再加上北海强烈的方言因素,语言的沟通不畅一旦添加了急躁味道,“排外”可能就出来了。
应该不是排外,沟通问题而已。
比较头疼的是风俗的冲突。比如在马路边烧完纸钱就走,留下一地黑乎乎。这个就不能责怪本地排外了。
5
有句古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过上一个冬天,不可能事事如意。
如果不如意的地方都是这个城市独有的,那好办,byebye。
因此,初到北海真没必要急着买房子,不妨租住一段时间,感受感受这个城市,看看这个城市跟自己有没有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