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几个真实的例子:
2020年6月,某个海景楼盘的开发商申请把部分非住宅用地变更为住宅用地。业主们对此强烈反对,申请最后被驳回。
毫无疑问这是业主们的维权胜利。但始料不及的是:这个楼盘无论一手房还是二手房,随后都明显遇冷、快速遇冷。因为事情曝光之后,反而触发了市场的担心:这小区未来到底还能不能直面大海?疑虑之下,卖方买方两败俱伤。
西南大道有个楼盘,2021年上半年表现亮眼(它有4个月销量上榜前10名,位居全市第5名)。但7月份首次交房之后出现了强烈的业主投诉,结果口碑大跌、楼盘销量大跌。可能更糟糕的是:它的二手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好出手了。
银滩大道有个楼盘2021年7月一期交房。本来很开心的事情,但因为小区园林施工比较仓促(结果显得粗糙)、楼栋外墙明显一般(感觉不是高端而是中低端),于是引发了业主的不满意、导致了项目形象的快速下滑、价格的明显下跌(如今已经接近腰斩)。更意外的是——它把兄弟楼盘也拖累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推波助澜
投诉的波及面为什么变得这么厉害了?
网络环境变化。
以往的投诉也有非常激烈的,但最猛的也只是小区拉拉横幅。在台式计算机的时代里,网上论坛也许会震动几天,但很快就会下沉被遗忘。
现在是手机时代。微博和QQ,依然顽强;微信如日中天、抖音后来居上、快手不甘落后;头条、B站、小红书,更是称雄。
于是,投诉不再仅限于拉横幅。随手一拍、随手一放,网上消息直接生成;图文可以并茂,且还有视频为证。
现在的网络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试图通过网络宣传和带货,很难很难。但放大某些负面,可能很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很形象。
为什么可以快速放大负面消息?
一个原因是大量的自媒体要蹭流量、必须要蹭流量才能生存。
另一个原因是市场内卷非常突出。僧多粥少,少了对手也许可以让自己吃得更多一些。如果趁别人遭难的时候偷偷踩上一脚,不意外。
所以,买房人的投诉一旦随意放到网上,蹭流量的、想踩上一脚的,说不定就接踵而来。然后投诉人可能觉得效果挺好,便继续加码,于是又来一轮凑热闹。
因为过于依赖中介带看,开发商们对网上消息的反应基本上都是迟钝的,负面处理与危机应对机制更是缺失。西南大道那个楼盘据说是指责网上“恶意投诉”;银滩大道那个楼盘解释外墙“变色且有污迹水印”的原因是“真石漆容易吸引粉尘”——这样的处置方式让人无语。
于是,现在的网上投诉是有可能演变成“多刃剑”的:不但伤了开发商、伤了买房人,也伤了其它业主。投诉被网上放大之后,楼盘形象必定遭受打击,接下来的销售就会直接受到影响;同时,受影响面也容易被快速扩大,比如原本只是1栋楼的问题,闹大之后却变成小区所有楼栋都被认为有问题——结果是所有业主都跟着倒霉。
应对策略
今年的买房投诉,很有可能还会增加。
因为经历了两年的新冠疫情冲击,为了销量难免加大了忽悠;房价跌得太狠,房子品质要注水就不是新鲜事。又因为缺钱,友好协商平和处理增加了难度。买房人愤怒之下,把矛盾把投诉发到网上,完全可以理解。
事实上,投诉的源头主要集中在开发商那儿。必须指出:新冠疫情以来遇上业主“公开、强烈”投诉的楼盘,基本上都是一蹶不振。已经交房的小区,二手房市场也跟着备受打击。
开发商需要努力避免出现业主的强烈投诉。这个其实并不复杂:对着购房合同提前做好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提前”?因为不宜仓促交房,因为需要时间查漏补缺。
如果做不了应该要做好的事情,后果会如何?
也没什么,只是把刀子递给想借机落井下石的旁人手中而已。如果2022年要救楼市,那么在救之前开发商应该先自救——至少要努力提前堵住会引发业主投诉的漏洞。
买房人也要警惕。投诉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要砸了楼盘的招牌挫了自家的身价。耍猴儿不怕人多,看热闹不嫌事大。网络上推波助澜的人多的是,内卷时代阴招挤掉竞争对手不是稀罕事。
避免中招
坚决不踩坑是今年买房的要点之一。尤其是因为被投诉而名声大跌的楼盘,更要谨慎。
怎么知道楼盘(一手房)小区(二手房)是否有坑?
1、微信搜索小程序“人民e眼”或关注公众号“北海e眼”,输入楼盘名称就可以搜索相关的投诉以及官方的回复。
2、抖音搜索楼盘名称,再从搜索结果中挑选投诉小视频。打开视频时注意查看留言和评论,里面往往会冒出更多的爆雷内容。
更详细的,可参考以前写的这篇文章《你看中的北海房子有问题吗?跟着本文拿起手机搜一搜》(链接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