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非住宅楼盘”?
举几个例子:
恒大雅苑二期,2019年1月拿到首张预售许可证,预售许可范围是15幢(规划编号为15#商业楼),预售内容是430套商业用房。
随后,它的16-20#、22#楼陆续拿到预售证,预售范围和内容都是:商业楼、商业用房。
没有住宅。
因为它不是住宅用地。
盛荟天地,2015年7月至今只拿到1张预售许可证,预售范围是广场东区(规划为盛荟天地广场东区及地下室),预售内容是1140间商业用房、2间仓储间。
没有住宅。
因为它不是住宅用地。
东盟国际商贸城,2014年10月拿到首张预售许可证,预售内容是1526个商铺和469个车位。
2018年3月,它拿到第2张预售许可证,预售内容是551间办公室、5间车房、2392间商铺、203个车位。
都没有住宅。
因为它整个项目都不是住宅用地。
上述都是看预售许可证来判断的。如果见不到预售证,怎么办?
北海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北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官网)里面可以搜索。《如何查询北海的房价?如何知道房子手续是不是齐全?》这篇文章有详细的操作流程介绍(链接见文末延伸阅读)。
这是某个楼盘某栋楼的查询结果。虽然楼栋外观是别墅模样,但房子都是“商务办公”用房,不是住宅。
如果是住宅,那就是这样显示:
是不是住宅,由土地用途决定。住宅用地的房子才有资格称为“住宅”。反过来,非住宅用地的房子,就算看起来跟住宅非常相似,也没资格称为“住宅”。
就跟化妆那样,女扮男装也好、男扮女装也罢,无论妆化得多么逼真,都改变不了性别。
住宅、非住宅,两者有着巨大的鸿沟。
例如用水用电,住宅可以享受居民待遇。非住宅,说不定是商业用电用水。
住宅肯定可以登记入户,非住宅呢?比如写字楼能登记入户吗?如果不能上户口,小孩读书自然成问题。
所以一旦不幸遇上停工烂尾,非住宅与住宅的解决待遇不同,不奇怪、不意外。住宅跟民生休戚相关,非住宅(例如商业用房、办公用房)应该让政府以什么样的理由介入呢?
2022年7月28日,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保交楼”: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毫无疑问,说的是住宅。
2023年4月28日,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保交楼”: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说的仍然是住宅。
今年4月30日,政治局会议把“保交楼”改为“保交房”:继续坚持因城施策,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措辞广泛了一些,非住宅好像也可以在列。
但今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并讲话。他强调:继续坚持因城施策,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扎实推进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点工作。
同一天,住建部副部长董建国在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近期保交房的重点工作,其中第一点就是“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防范处置烂尾风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分类处置在建已售未交付的商品住房项目,推动项目建设交付,切实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保交房政策到现在为止保的是商品住房,是住宅。
非住宅也许会有保交楼、保交房。但即使有,现在也得排在住宅后面。总得有轻重缓急,住宅交付问题更为迫切。
因此购买了非住宅的业主,如果无法再耐心等待那只能另想办法了。